close

photo (3)   

訪談對象: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創意生活設計系 專業技術助理教授 游元隆 教授

組員:B10133223王威凱 B10133222陳奕維 B10133223林嵩霖B10133224游宗儒

 

 

Q&A

  

Q1 請問為何想從事陶藝?

A:留美前不熟悉自己的志向興趣,到了美國舊金山就讀雕塑系,遇到了一位很不錯的老師,而進入了陶藝的世界。現今,陶土器皿已漸漸被塑膠取代,但陶是最環保的、是最自然的!應該回歸它應有的價值!好的陶藝家“養土”,唯有培養好土才能做出好的作品,在創作過程當中,有很多需要技術經驗的累積和智慧。陶的可塑性強,具美感及使用功能,把一些意向加入,便是創作。教授專注於藝術陶,而非工藝陶的原因,是希望陶藝也能加入點藝術的內涵,並且架設了網站去宣揚藝術陶,並且,希望讓世人能重新認識陶藝的世界。

 

Q2 請問身為一位陶藝家遇到最大的困難?

A:遇到最大的困難,是被社會大眾所誤解。國內陶藝工作者→陶藝家→陶藝大師(有可能是因為釉藥或某一項技術的純熟)就此滿足,教授認為,好的作品是需要完整性的!台灣的陶藝之所以沒辦法放眼國際,正是因為沒有內涵,像是毒果樹:有毒的根,所長出的果子,依然是有毒的。陶藝在台灣的定義本身就是不對的!教授也希望能為台灣的陶藝注入一股新的概念。

 

Q3 請問陶藝還有哪些功能被開發?

A:陶藝從無機能到多功能都有,包括手機音效的陶瓷片,太空梭等,陶藝分為:工藝陶→從傳統到創新再演變成現代,已有非常好的成就,生活陶→大都只注重最後的成果,人們都忘了陶藝也可以變成生活中的一大樂趣,這使陶藝作品只能成為花瓶。藝術陶→注入內涵的創作,這正是老師目前所鑽研的領域。現在社會普遍只重結果,不在意過程,大家都忽視了”陶”,也能成為生活中的一大樂趣,也能應用在更理想的事物或裝置藝術上。陶不僅僅是又要和外在的造型而已,”架構“和”機能”的方向要先釐清。

 

Q4 請問教授靈感來源?為何作品有很大多數都以女性為題材?

A:之所以會貼近女性的題材跟家庭成長過程有很大的關聯,因為在家中是獨子,其他就都是姊妹了!而在了解女生的過程中,便衍生出一些想法,他覺得社會中有些事情是需要改進的!希望透過他的創作達到反映以及傳達的效果.舉例:作品中像跳韻律舞很可愛的中年婦人(照片),希望帶給世人一些反思,為什麼不是中年男子來參加韻律舞的活動?為什麼想參與這個活動的大多為身材走樣的婦人?對老師來講,一來,女性本來就是很唯美的,二來,台灣現在正面臨兩性平等的轉捩點,除了法律和社會意識上的改變,他認為女性應同胞應該更有自信,以往總是以男人為主,大男人主義仍是影響我們很深,但有些事情是女性特有的優點,譬如公司裡的女主管雖然會引起大家的討論,但她在心思上的細膩度或許是其他男性主管無法取代的!教授認為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真的很大,如果”社會意識”和”文化層次”提高的話,譬如有些家暴案例或許會因為鄰居相勸,而免於走上法律的末路,很多創作的靈感是來自於女性的心思,教授有女性朋友本身就有家暴這方面的困擾.教授的創作多是無形、抽象的!她覺得有形、簡單的事物比較無趣,21世紀,是表現無形的世紀(有形的創作已漸趨飽和).抽象:靠我們自己去想像,去演化,但並不是幻想.無形分為思想和未來,還未發生的結果,或是還未接觸到的狀態,自由度才能產生偉大!教授認為雲科很自由,這樣才能有好的設計,不自由的話那就跟複製的工人沒什麼兩樣,但自由並不是指什麼都可以隨便那樣,你自己要去找到技術與思維的平衡點。

 

Q5 請問何謂”中國式超現實”之概念?何謂”意涵藝術”?

A:超現實指的是一個物象,可以幻想或很誇張,也可以是很寫實的!她希望能用超現實的事物並結合東方元素來作為一些媒材,舉例一個小故事:我們一直改良植物品種,有一天,植物有了”生命”,它或許會向人類反撲。其實東西方之間有一個橋樑是相通的,例如周公夢蝶和夢的解析。

 

Q6 請問您參加了這麼多比賽,有沒有特別的經驗?

A:1998年2月在紐約的一場大賽中,獲得了陶藝首獎,相當於工藝界中的諾貝爾獎,因為外國人較輕是東方的學生,所以教授剛去的時候只有在地下室的研究室,沒有其他樓層寬闊的視野,空氣品質不大好,常常有著汽機車排放的廢氣,得獎後研究室任教授挑,相較於以往的待遇差別很大,還入選了全美名人錄,連西班牙的記者都前來訪問,還有綠卡呢!回國後正逢921大地震,那時陶藝在大家的眼中,就只是”那是會摔破的東西藝術品”,而之前也有學過多媒體,所以他改換了跑道,從事多媒體這方面的設計,也做了很多不同的工作,但他就是不去碰陶土,他不想讓”陶”成為商業化的產物.

 

Q7 請問您有什麼建議給想從事陶藝這方面的年輕學子?

A:首先當然是技術,接著是概念!要去嘗試新的事物!去突破!去創新!並自我學習,不要認為自己是什麼類別的專業就畫地自限,自我侷限在那個小框框裡,什麼都要試試看!

  

心得

   

這次的採訪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這經驗非常的特別,因為採訪這種東西感覺就是念新聞系的人才會接觸到的,但在這次的課程中我們也遇到了,在訪談前我們準備了很多,查了許多我們可能會去問到的問題,也去看看到底要怎麼去採訪,我們一開始還不知道要去哪裡找到工匠類的師傅,在學長姐的幫助下才得知學校裡面有,但一開始問了幾個都說沒空讓我們採訪,最後又去詢問創設系辦,在他們的幫助之下找到了一位陶藝類的老師,他也很樂意讓我們去採訪他,第一次採訪真的很緊張,想說不知道陶藝老師會不會很嚴肅之類的,讓我們進去的很害羞,但在訪談的過程中才慢慢發現陶藝老師是一位很好的藝術家,也跟我們說了許多有關他自己的故事,還分享給我們一些他平常沒跟人說的東西,讓我們這次採訪真的受益良多,也讓我知道採訪的重要性,可以更了解一些以前所不知道的事,讓自己更加的充實。

   

生產過程


過程1  

 

 過程2  

 

  過程3  

訪談過程

 photo (1)  

photo (4)  

photo (5)   

photo  

作品

 作品1  



壓力下, "Pressure"  
材質美國雕塑陶土, 低溫釉 Ceramic and Engobes 
年代 1998年 
尺寸 75"x30"x30" 
展出自藏 
說明現代女性在兼顧內外的壓力下,顯得有些困乏和無力。

作品2  

中國美人, "Chinese Beauty"   
材質美國雕塑陶土, 低溫釉 Ceramic and Engobes 
年代 1997年 
尺寸 25"x 10"x 8" 
展出自藏 
說明傳統的中國美人形象, 在現代的自主意識裡已漸成了一種變型的美。

 作品3  

午後的女子, "A Woman in Afternoon"      

材質   美國雕塑陶土, 低溫釉, 木, Ceramic, Engobes, Wood     

年代   1997年 

尺寸   55 x 26 x 18 (cm)  

展出   永久陳列於舊金山藝術學院校長室   

說明   在午後,女人望著白雲想著自己的遭遇和未來。 


作品4   

理性與感性 "Sense and Sensibility"

材質美國雕塑陶土, 低溫釉 Ceramic, Engobes and Glazes

年代 1998年

尺寸 81x53x30 (cm)

展出 2004年第一屆陶藝雜誌新陶獎金獎

說明理性與感性的予盾中,女性難以作決擇。
作品5  

一半的女人, "Half Woman" 

材質美國雕塑陶土, 低溫釉 Ceramic and Engobes

年代 1998年

尺寸 69x30x25 (cm)

展出自藏

說明形容一個女人在家庭與事業中,無以兼顧的窘境。


 作品6  

 

戀愛中的女人, "A Woman in Love" 

材質美國雕塑陶土, 低溫釉 Ceramic and Engobes

年代 1996年

尺寸 16"x 6"x 8",

展出自藏

說明戀愛中的女性、如天使般卻又遭受苦難的境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10133224 的頭像
    b10133224

    b10133224的部落格

    b101332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